(根据录音整理)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2014年1月9日)
今天,我们专门就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去年对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系列文件精神,以及如何推进创新强校工作开一个会。会议目的是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着力提高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去年7月,省政府开过一个会,对于我们整个创新强校工作、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四重”建设等做过部署。半年来,有些学校工作开展得很好,有些学校正在开展,有些学校还没有动静。这半年,学校工作上有很多安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鉴于这种情况,整个创新强校工作进展非常不平衡,我们觉得有必要专门开一次这样的会。昨天我向云贤副省长做了专门汇报,他要求把这个会开好,强调把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好,今年着重于抓好改革,抓好落实,抓住成效。
一会儿,中林副厅长、远芳巡视员将分别就推进高教“创新强校工程”和高校协同机制创新工作进行部署。下面,我着重就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强校”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是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提出协同创新的理念。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高校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就要准确把握并充分发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引领作用。
(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协调协作,以及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要素整合不同,从本质上讲,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创新。
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创新主体间壁垒在哪里呢?总体来讲可以分为校内壁垒和学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壁垒或者封闭。一方面,现在我们学校内部学科、院系、实验室之间壁垒森严,互相不能合作,资源不能共享,学科资源分散,搞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建立协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建设都受到影响,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的现象是存在的,一些学校这种情况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也存在壁垒和封闭,彼此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或者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高校与国外、境外的深度合作也不够。
不少高校对协同创新既有深刻的认识,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前段时间,我们要求各高校都可以申报协同机制创新项目,从上报的情况看,就不难发现不少高校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理解上存在误区,操作上存在偏差。比如:有些学校认为协同创新仅仅是高水平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把“2011计划”与“985工程”、“211工程”同等对待,认为就是高水平大学的事,感觉与自己学校无关,这种认识完全是错的;有些学校把协同创新简单理解为科研工作的延伸,认为是学校个别部门、个别单位、个别学科的事,这是高水平的,是一个科研项目,是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感觉与学校整体发展无关,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还有学校把协同创新简单理解为项目建设,以为申报几个协同创新中心即可,没有真正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规划全局,所以走的还是老路子,用的还是老办法。看完各个学校申报的材料和专家们提的意见以及我们的高校改革的一些项目,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做一次沟通。不然的话,会走歪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来推动广东的创新强校工程,来深化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对这种关系我们必须要很明确,才能往下走,才能走得好。
协同创新的涵义,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首先,协同创新的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其次,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校校之间、校所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以及国际间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协同共享、融合,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为实施载体,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首先得明白这一条,如果管理上的创新都理解不对,那就肯定不对。管理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协同机制上的创新,没有协同机制,何来协同。所以,就是利用协同创新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绝对不是仅仅为了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教育部提出“2011计划”,是个简称,因为这是2011年4月24日提出来的。“985工程”是1998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来的。“2011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提出来的,它的核心就是协同创新。现在高校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特别强调高校的改革,这就需要我们在协同机制上下功夫。
(二)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创新强校工程”中,要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构建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将协同创新作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仍“大而不强”,仍面临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广东的这种情况跟所有的发达地区相比较是有差距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规模发展早就完成了。我们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处在这种阶段,高中、整个基础教育也是跟江苏、浙江所处的阶段是不一样的。虽然说去年底广东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但也就是全国平均水平。规模总量上,180万在校大学生,排在全国前三位。但是广东的人口太多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在发展过程中,这两方面是不能偏颇的,不能说发展规模的时候不讲质量,提高质量的时候不讲规模,这两种情况我们必须同时要处理好。当然,有很多学校的规模问题已经解决,着重加大力气提高质量;但也有一些新办学校还没有达到预定的办学规模,还有不少学校甚至办学规范都还没达到,所以各自的发展情况是不太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使广东的高等教育能够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广东的教育强省做贡献。广东提出了建立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如果没有高等教育的强,哪来的教育强省,哪来的教育现代化?广东提出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高等教育不强,也不可能成为教育高地。不管是教育强省、教育现代化、教育高地,高等教育是最为重要的。省委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路子,省政府也提出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文件发出已经有一年半时间,我在2012年的高校领导暑期读书班上对协同创新作了一个简单的发言,把协同创新的理解跟大家交换了意见。我当时认为我讲完了,而且又发了文件,认为问题解决了。这一年半下来,我发现还有相当多学校稀里糊涂,特别是这一次报完项目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省教育厅首先要检讨,我们没有把这个理念认认真真的坚持不懈地跟大家交流,认为这事儿点到为止就行了。现在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重新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我记得2012年8月我是讲过这句话的,所有的学校都有任务,这个“2011计划”并不是少部分学校的事。所有学校都要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学校的改革,通过改革来促进学校整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学校的学科、专业、学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学校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优势,从而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当中,院系之间的课程共享等机制都没有,怎么去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怎么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改革走到今天,一般层面上的改革,各个学校大部分都做了,少部分学校、新办学校改革还不够规范,其实也同样可以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特别是新办学校,管理还是不够规范,协同创新也不是跟你没关,在同样的体制下,一开始不理顺,后面就难了,用协同创新来引领,是完全可以起到牵引作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改革当中遇到的问题,要采用倒逼体制,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各高校要把协同创新作为引领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以协同创新激发学校动力和活力,以协同创新促进资源整合,以协同创新推动管理改革。通过协同创新的引领,促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具体如何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需要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研究,找准突破口,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三)推进协同创新必须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刘延东同志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谈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我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我们推进协同创新,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不但不能忽视人才培养,更要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来规划和实施。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协同创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实现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使专业结构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协同创新,培育出交叉学科和新专业等新增长点;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促进与企业、其他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来改革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同样讲协同创新、协同机制创新。刚才说我们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其实在专科学校,我们同样要巩固我们的教学地位以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校改革
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法宝。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同样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必须全面深化高校改革。深化高校改革,需要政府、社会大力支持,需要学校全力推进。
(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深化高校改革,大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政府要改什么,怎么改。学校要改什么,怎么改。
(二)明确政府改革的主要职责。
政府应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一要加强统筹。要充分发挥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作用,积极协调组织、人力资源、财政、科技、卫生、文化、经济与信息化等部门,为高校改革汇聚外部各方资源,统筹协调资源和经费投入,在省级层面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问题,为学校自主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二要简政放权。要分清教育主管部门应做什么,学校应做什么。不要出现教育部门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不应该做的事情,却做了;或者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没有给学校做。省政府去年制定出台了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的36条意见,分别从招生、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协同创新、对外交流合作、岗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投入、社会资助和民办高校、条件保障、外部环境、宏观指导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加快高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云贤副省长去年说过,“36条”要让各个学校都动起来。我们选择了六所学校作试点,这并不是说,这六个学校做就可以了,而别的学校不用做,其实所有的学校都要做。我们准备今年的上半年要专门针对六所学校做一次检查。然后对全省的高校在推进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方面做一次研讨和梳理。在落实“36条”过程中,只有你去做了,你才知道有什么问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我们希望你有问题,你把问题都反映出来,为什么解决不了,或者还有哪些地方要改,需要怎么改,全部列出来之后,我们就去研究相应的政策,去请示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都不反应,你都不说,那我们怎么去做?大家上上下下动起来,动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那些问题需要教育厅加大力度推进改革,或者哪些工作学校需要做的,哪些问题属于其他厅局,哪些问题需上升到政府层面或省委层面去解决的。“36条”下发之后,虽然没有达到原来出台的时候想解决很多问题的目的,但是我们觉得相当不容易。在制定36条的时候,从教育厅的角度来说,远远不止36条。但是,我们在跟有些厅局会签的时候过不了。当时省政府教改领导小组说你先动起来,你不要等到什么都搞完了,你再往下走。你不能老等,你先做,能够达成共识的先做起来,再有什么问题再反映。我们在改革的时候就这样,有些工作推进一步就往前走。你动都不动,那还有什么呢?在发展当中,我们发现问题,我们再来协调,再来解决问题。实施高教“创新强校”工程,是省教育厅、财政厅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具体措施。我们跟财厅也反映过,做过沟通,将来就会出现在资源配置上,特别是在资金配置上,对高等教育可能是两大块,一块是渗进公共财政拨款,每年会继续提高,按规定在做。第二块就是创新强校工程,要把很多的专项整合到里面去。创新强校工程中“211”、“985”工程项目单列。将来主要以这两大块的资源配置出现,不再搞太多的专项。太多的专项对学校深层次的改革,协同机制的形成,资源配置有不少的弊端,也不利于落实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买酱油的钱和买盐的钱分得太清楚是不好办的。给学校的自主权,首先从我们教育厅做起,该落实的开始落实。学校申报的各种项目,科研项目也好,高校质量工程项目也好,教改项目也好,人才项目等等,往往都是以个人牵头为主,少部分是以团队为主,更少部分以学科为主。所以拿到的资源就是个人的,小团队的,学科的,学校层面没法进行协调和配置。甚至不一定能围绕着学校发展的大方向。比如说,报的项目,科研项目也好,凭借的是自己的信息,跟这个学科的发展是不是有紧密的关系呢?不一定。申报的质量工程或者教改项目,可能个人感兴趣,可能更多地围绕个人评职称拿省级项目,但是拿回来以后,它跟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个教学改革方向是不是一致?未必。可能这个学校拿到100项,跟真正围绕学校总体目标走的没有10项。而且非常分散,甚至书记校长也不知道究竟他们拿来干什么,对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有没有围绕着学校整体目标的发展和要求去做呢?学校没有调整项目的权力,因为教育厅直接对一个个项目管理,这种模式就要改。我们现在以整体的资金往下拨,给学校提出整体发展目标,对于学校的整体目标进行管理,而不是进行项目管理,资金给了学校,由学校统一配置,这是我们跟财政厅下了很大的决心从我们自己改起,把权力下放给学校。三要加强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掘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潜力和办学特色,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与支持,引导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我们已经委托有关高校和教育研究院研究制订我省高校分类改革、管理的整体方案。
(三)明确学校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省高校改革与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表现在办学理念封闭保守,服务社会意识不强;重规模和外延建设,内涵建设和质量意识不强;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动力活力不足;内部管理不精细,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等。在我们高校或多或少,有的严重一点,有的轻一点存在。突出表现在协同创新机制并未很好建立,必须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协同。一要增强改革的动力。要以改革激发活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绩效不高等问题。现在,我们部分高校领导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愿改;有的担心改不好,影响自己的前途,不想改;有的担心教师有意见,激化学校矛盾,不敢改;有的觉得改革难度大,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存在畏难情绪,不会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希望各高校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锐意进取,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校各项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正可谓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高水平学校、规模大的学校有大的难处,新建学校有新的问题,有时候规模大的学校固化的情况也挺严重。去年审计厅对我们厅的经费进行审计,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安排了学科建设经费,放在那边迟迟不动。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科是不需要申报的。每次申报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都是他拿的别人拿不到。拿了之后放在那里一动不动。有的学科在学校里很需要用钱,要不了。学校没有办法协调这个问题,这种固化的利益格局学校怎么动?还有一些学校,搞普通教育的不及成人教育拿得多,正规的院系教学要求高,任务重,反而不如成人教育拿得多,不少学校有这种情况。利益要调整,学校不敢动。还有些学校,学校说很穷,院系积压的资金很厉害。这种情况如果不从改革着手,重新配置资源,要上水平、上质量,那是不容易的。二要用好自主权。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制定现代大学制度,从今年开始,让所有高校要开始制定大学制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到2015年所有学校都必须建立起大学制度。广东的高校现在动起来,每一所学校要启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用好自主权,放权之后,学校要怎么管理自己要有章法。制定现代大学章程要马上行动起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职责权限,加强自律建设,提高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健全办学自主权行使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保证用好用足已有的办学自主权,做到高校办学自主权“转得出、接得住、用得好”。就是政府放下去的权力,学校要接得住,要用得好。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对资金配置以两大块往下拨付的时候,学校能不能接好,把资金配置好。可能有一些学校也要对学校科研处、教务处重新再分配,或许比教育部门的官僚还严重,学校的行政化怎么办?这也是可能的。把这么多的权力给到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制度,那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会不会出现一些行政化更严重的情况,更不利于改革的情况呢?我们现在就要注意到怎么接好它。我觉得有些学校到目前都没有接好,2003年以前,拨款方式是以高校的教师人头费拨给的,剩下的所有事业发展经费都用专项的方式拨款的。以前的省属学校就有这种体会,凡是做什么事情,都找教育厅。2003年改革之后,大量的专项减少,省级财政打包给了学校,让学校做好预算,把教师的工资原有的这一块管好,同时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经费都在里面。但是一些学校的书记校长就一直没有转过来,还认为凡是发展就找政府,就找教育厅,以为这个经费还在政府手里。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很多次,包括一次专门的财务工作会议我也讲过。这就属于政府的部门转变了职能,但学校的职能没有转变好,学校没有接好,接不住。还甚至认为生均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学校的,然后政府强调要发展什么,这是政府的事儿,要另外拿钱来。所以出现有的学校人头费严重超标,在整个教育经费的安排中,人头费安排得很高。能不能接得住,用得好,也是要改革的。三要推进综合改革。经过前些年的改革,各校在一些单项工作方面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相对较为简单的矛盾、问题得到了解决,浅层的利益关系得到了调整,目前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攻坚期,要对我们的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实施全面综合改革。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职能要统筹设计,学校的人事改革必须紧密配合,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须同步推动,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四要以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是高教“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和绩效考核内容。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勇于打破内部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根据协同创新的理念,改革重构组织界限和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机制、人事管理制度、评价激励机制和组织运行规则等。
最近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课题申报,为什么我们要搞协同机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我们一开始跟财政厅沟通的时候,财政厅说这是个软项目,财政资金不能提供支持。我说这个必须要做,后来财厅厅长很支持。我们拿出7000万资金,就要做一些软项目,就要先从机制方面、从每一个学校做起,我们希望立项138项,每一校都要做,要用协同机制的改革创新、实践创新统领学校的改革。如果机制创新没有做,走下一步很难走的。当然,教育部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上也是逐步深化的过程,现在准确的提法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协同创新就是“2011计划”的核心。从组织申报的上报和专家组初步评议情况看,多数高校能积极组织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但也有不少高校不重视,对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不能真正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的内涵,仍停留在争取资源或建设几个协同创新平台方面,还没有认识到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还不能真正形成对学校总体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希望各高校深刻理解体制机制创新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更加扎实地推进高校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希望各高校马上动起来,我个人意见就是大部分的学校可能要重写,要重新研究,学校要认认真真研究。
三、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实施高教“创新强校工程”,是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力争达到以下目标: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更趋完善,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四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新的突破,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有若干所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各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实施高教“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创新强校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自身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落实。
(二)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主体,负责本校“创新强校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负责建设规划的制定、统筹建设资源及建设资金、完成建设任务等。希望各高校一要做好总体规划。各高校要根据各自学科、专业、人才、资源等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实施办法,使“创新强校工程”成为学校今后几年改革发展的引领性工程,并以工程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二要加强资源统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加大了“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统筹和投入力度,省级专项资金采用综合奖补方式下达,改变过去“单项资助或奖补”(如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的做法,避免了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的相对分散和“碎片化”,将资金分配的权力下放给各高校了,不是由教育厅直接将资金分配到项目,这是我们协同机制创新的一个新特点。各高校也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思路,积极配合省教育、财政部门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形成合力,承接好政府下放的权力。要统筹考虑学校发展各方面要素和资源,加强学科、专业、人才、设备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前提下,加大整合资金、资产、资源的统筹力度,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扎实推进“创新强校”工程。三要突出重点。各高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制约自身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汇聚各方资源、汇聚各方力量进行重点攻关,以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的有效突破带动学校协同机制的创新,来促进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我们希望高校有针对性地在协同机制改革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等6个方面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我们只明确了“创新强校”工程的6个方面建设内容,至于这6个方面内容的具体选择和建设方式,并没有具体限定,而是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决定。希望学校选择建设项目时,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用在最符合学校发展需要、最能体现自身优势特色的方面,突出学校特色,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突出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巩固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请大家一定要注意高校的四大任务,人才培养是放在核心位置的,是放在第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如果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丢掉了,就不是大学,就不是高校。所以高校老是争教学科研谁是第一的问题,教学科研如何处理的问题。我告诉大家,教学永远是第一的。除了教学,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如果说以科研为第一,那就办研究所、研究院去。这点决不能含糊。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加强“四重”建设;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内容,将“强师工程”与“创新强校工程”统筹考虑,统一部署,按照“强师工程”的任务和要求,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要注重与原有建设项目的衔接。
我们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重点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这些资源的建设对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根据财力可能和轻重缓急,统筹学校不同学科和学科内部之间发展的实际需要,规划建设项目内容和分步实施计划。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利用。将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纳入“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当中,充分利用已经开发和正在集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优质教育资源与后续建设项目的衔接、融通与共建。在现有建设项目基础上,重点对这些项目的资源进行集成,并逐步拓展到其他优势和特色项目,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源使用范围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教育厅将继续结合国家和省“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重点加强与国家项目建设总体要求对应的项目建设,并逐步在全省高校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四)要提高管理绩效。
省教育厅要加强对各高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监督和业绩考核,各高校也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加强对本校“创新强校工程”各个建设项目的检查和监督。一要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创新强校工程”的各个方面,整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类资源,打造学校建设和发展大平台,实施集成发展。要根据建设任务,合理分配教学、科研资金,注重专项资金分配与以前学科专业专项资金、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分配的衔接,保障重点任务的完成。二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及时分解、下达、使用专项资金,注重项目建设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之外的人员经费支出以及与建设项目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也不得用于平衡校内预算。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对“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情况、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同志们,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也已经进入全新时期,也需要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希望各高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历史担当,切实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